“把面拉很细可以穿进去,我最多可以穿几十根。”12月20日,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韩玉龙在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的直播间里,展示拉面穿针的绝技。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背后却是化隆拉面几十年发展史的缩影,一个从偏远山区走向世界舞台的传奇故事。
韩玉龙的故事,是无数化隆拉面人共同奋斗的缩写。三十年的拉面生涯,从学徒到技艺精湛的拉面匠,再到开设十余家拉面店,最终回乡培养后辈,将化隆拉面这一技艺传承发扬光大。他像一颗小小的种子,扎根于这片土地,生根发芽,最终长成参天大树,庇佑着无数乡亲。 这其中,不仅有他个人的努力,更有化隆人“亲帮亲,邻帮邻”的互助精神,这是一种传承,一种力量,更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。
改革开放以来,化隆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韧劲,从厦门出发,迅速席卷全国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,甚至远至马来西亚、土耳其,都能看到化隆拉面人的身影。这不仅是经济的腾飞,更是文化和技术的输出。一碗小小的拉面,承载着化隆人勤劳致富的梦想,也连接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。
1.政府的支持和引导:化隆县政府在全国设立46个办事处,为拉面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解决了子女上学、看病就医、社保等一系列难题。这并非简单的经济扶持,而是对当地产业的精细化管理,为拉面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。政府的积极作为,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,为拉面产业提供了滋养和保护。
2.勤劳勇敢的化隆人民:化隆拉面人的成功,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。他们吃苦耐劳,敢闯敢拼,在异国他乡也能扎根发展。他们如同沙漠中的骆驼,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能够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并繁荣发展。 这种精神,是化隆拉面产业兴旺发达的基石。
3.独特的拉面技艺和风味:化隆拉面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改进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味道。这是一种文化传承,也是一种技术积累。 它就像一曲悠扬的歌谣,吸引着无数食客驻足聆听,回味无穷。
4.市场需求的推动:近年来,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特色小吃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大。化隆拉面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和合理的价位,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。这是一个机遇,也是一种挑战。化隆拉面人要一直创新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如今,化隆拉面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,拉面产业创造的收入占到全县劳务总收入的70%,拉面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%,平均每个拉面店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,一个面匠年工资性收入达7万元,在全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,9万人是通过拉面脱贫的。这些数字,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数据,更是化隆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好证明。
1.品牌建设:虽然化隆拉面在全国各地都有门店,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。如何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,是化隆拉面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。这需要整合资源,统一标准,提升产品品质,加强宣传推广。
2.产业升级:化隆拉面需要不停地改进革新,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。这包括研发新产品,改进生产工艺,提升服务水平等。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保持竞争力,才能持续发展。
3.人才培养:拉面产业的发展,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。需要加强对拉面技艺的传承和创新,培养更多优秀的拉面师傅和管理人才。
4.规范化管理:随着拉面店的迅速扩张,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需要加强对拉面店的监管,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,维护化隆拉面的良好形象。
未来,化隆县计划到2025年底,力争拉面实体店达到20000家以上,其中海外100家以上,拉面产业园入驻企业30家以上。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,也是化隆拉面人新的征程。 他们要一直努力,克服挑战,才能实现这个目标。 一碗小小的拉面,承载着化隆人民的梦想,也承载着这个小县城的未来。 让我们大家一起期待,化隆拉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! 这不单单是一碗面的故事,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案例,它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活力和希望,也为别的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 化隆拉面的传奇仍在继续,亿万人的梦想也在延续……